通知公告

中国生理学会关于举办“提升生理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 工作坊的通知(第二轮)

发布日期:2020-12-01  浏览次数:12011

为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结合中国生理学会工作实际,发挥学会优势资源,提升科研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地位,中国生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将于2020年12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办提升“生理科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工作坊。本次工作坊旨在帮助广大生理科学工作者提升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同时为生理科学工作者、研究机构搭建学术自由交流平台。工作坊将特邀基金委生理学科相关负责领导及国内从事生理科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做主旨报告,并进行分组讨论,分组汇报和专家点评。

热烈欢迎广大会员带领团队积极参加,我们不仅努力为各专家、学者搭建一流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也让青年学者获得我国生理学科最新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最前沿科技/政策咨询,共同为推动国内生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工作坊主要议题

本次工作坊将围绕如何凝练生理相关学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科学假说以及如何设计科学问题/假说驱动的创新性研究开展交流与实践,具体内容如下:

1、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生理学科基金资助情况分析及未来资助方向

2、 如何凝练生理相关学科中的关键/卡脖子问题

3、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科学假说驱动的科研设计及课题计划书撰写

二、工作坊组织成

主持人:王韵  

共同主持人:范明  王宪  王世强

秘书处

学术组:陈思锋  曲爱娟

会务组:李俊发  黄薇  李璐  杨敬修  闻默  周语章

三、工作坊地点及日程安排

1、工作坊地点: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北京市海淀区龙翔路15号)

2、工作坊日程:

2020年12月25日全天报到

2020年12月26日上午:特邀报告

                        下午:分会场讨论,汇报及专家点(具体日程见附件)

四、工作坊注册费标准

代表类别

2020年12月10日(含)前注册、缴费

2020年12月10日后及报到现场注册、缴费

学会会员

900元

1100元

教师/医师

1000元

1200元

学生会员

600元

800元

学生非会员

700元

900元

备注

凡已缴费的代表因故不能参会者,不能退费,但可换人参加

五、注册费缴费方式

1、请将注册费汇入中国生理学会账号。

      开户单位:中国生理学会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四支行

      银行账号:0200004109014480653

2、可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支付。




汇款时请注明:姓名+工作坊。缴费成功后,请将姓名+单位+纳税识别号+金额+汇款凭证等准确信息发给会务组杨敬修yangjingxiu@caps-china.org.cn

3、学生缴费后请将学生证扫描件连同汇款单凭证扫描件一并发送。

六、住宿地址

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北京市海淀区龙翔路15号)

      单人间∶410元(含单早)

      标准间∶450元(含双早)

注:工作坊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七、报名回执:请您务必于2020年12月10日前将回执电子版发至会务组。

八、会务组联系人:

电话:李璐,010-65278802;周语章,010-85158601

邮箱:

李 璐,lilu@caps-china.org.cn;

杨敬修,yangjingxiu@caps-china.org.cn;

闻 默,wenmo@caps-china.org.cn;

周语章,zhouyuzhang@caps-china.org.cn


中国生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2020年12月01日


附件1:中国生理学会“提升生理科研能力”工作坊报名回执

附件2:中国生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举办“提升生理科研能力”工作坊的通知(第二轮)盖章版

附件3:工作坊日程安排及主持人介绍

1、工作坊日程安排(12月26日):

时间

内 容

报告人/负责人

09:00~09:40

特邀报告: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生理学科基金资助情况分析及未来资助方向

基金委

09:50~11:50

主旨报告:如何进行问题或假设驱动的课题设计

王 韵,教授

12:00~13:50

午 餐 及 午 休

14:00~16:30

分组讨论(4个小组)

主题:

凝练科学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工作坊将结合实际案例,从如何凝练生理相关学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提出科学假说以及如何进行创新性研究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和实践

王 韵,教授

范 明,教授

王 宪,教授

王世强,教授

16:30~17:10

分组汇报及点评(10 min/小组)

王 韵,教授

17:10~17:20

总结

王 韵,教授


2、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介绍

主持人

简介

王韵教授

王韵,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神经肽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生理学联合会(IUPS)理事、亚大生理科学联合会(FAOPS)执委,国际脑研究组织亚大地区(IBRO-APRC)委员。

长期致力于痛及痛觉调制信号通路及神经系统发育,损伤、修复及脑重大疾病分子机制研究:发现背根神经节多种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外周伤害性感受的整合器TRPV1发挥对痛觉的调控作用;对侧前边缘皮质神经元兴奋参与调节慢性痛的痛感觉和痛情绪。确定了神经发育的多个重要信号分子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转录后调控机制调控神经系统功能及其在发育性脑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获中国发明专利6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杰出青年,国际重大合作项目,面上基金及科技部“973”项目等20余项基金资助。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全国优秀科学科技工作者,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先锋”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和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曾获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为《生理学报》副主编,Neuroscience Bulletin,Molecular and Cellular Neuroscience,Experimental Neurology,《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编委及《生理科学进展》常务编委。

共同主持人

简介

范明教授


范明,博士生导师,原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院科技委副主任,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全军军事认知与心理卫生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1988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88-1999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2010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2010年-2020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从事高原低氧、高温、失重、噪声等极端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生理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低氧对神经系统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曾牵头高原低氧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两个973项目(结题均为优秀)等10余项国家、军队的重大、重点项目。发表与共同发表SCI文章5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近20项,获医疗器械、诊断试剂、新药证书。


王宪教授


王宪,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生理学科学进展》杂志主编,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生理联合会副主席。1985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1994年美国芝加哥劳约拉大学医学院博士后;1988-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讲师、副研、正研(1995年),2000-至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曾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设立的“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奖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免疫炎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重点、创新群体项目,科技部“973”,教育部创新团队等30余项基金资助。共发表SCI论文180余篇,系列文章刊登在Circ Res, Cardiovasc Res, Diabetes等期刊。


王世强教授


王世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1998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1999-2003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访问学者,1994-2003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2003-至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1-2018年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全国优秀科学科技工作者,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细胞钙信号转导的微观过程/分子机理以及心脏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973计划、重大科技研发计划等20余项基金资助。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系列文章刊登在Circ Res, Cardiovasc Res、PNAS等期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中国生理学会科普平台

中国生理学会公众号

中国生理学会

地址: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78802 
Email:office@caps-china.org.cn 


© Copyright 2002-2024 中国生理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7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