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第八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纪要

发布日期:2012-03-17  浏览次数:20753

由中国生理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宁夏医科大学、上海生理科学会、宁夏生理科学会共同承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于2011年8月16日-18日在西北名校宁夏医科大学顺利召开。大会主席由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宪教授担任,大会秘书长由前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袁文俊教授担任。本次会议受到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宁夏自治区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得到宁夏医科大学校党委、校领导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得到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领导和师生的全力支持与积极参与。

会议收到论文摘要290余篇,审稿后会议交流刊登286篇,其中大会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55篇,口头报告87篇,墙报交流126篇,青年优秀论文报告22篇。本次会议会期3天,共设5个分会场,主要探讨了海峡两岸心血管基础、药物和临床转化研究及进展,350余名来自内地、香港和台湾的心血管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讨论及分享当前我国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和最新科研成果。刘德培、Paul M.VANHOUTTE、张运、杨宝峰、唐朝枢、王宪、徐清波、朱毅、陈琪、杜冠华、邱仲慶、黄聿、张建中、牛柯琪等14位来自内地、香港和台湾的著名心血管科学专家应邀作了大会特邀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刘德培院士提出:“SIRT1对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SIRT1及其激活物可能成为治疗年龄相关血管疾病的新靶点”。Paul M.VANHOUTTE报告Endothelium-dependent contractions in hypertension: when prostacyclin becomes ugly。山东大学张运院士分析了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当前问题,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台湾奇美医学中心邱仲慶教授提出:“低温疗法将在临床医学扮演重要的角色”。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以“MicroRNAs在心脏疾病和心肌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为题做了精彩报告。北京大学唐朝枢教授介绍了心血管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宪教授报告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诱导脂肪组织慢性炎症的新机制及激动GPR120受体可以抑制脂肪组织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慢性炎症从而改善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为治疗慢性炎症介导的代谢综合征及其血管病变提供了新策略。来自英国伦敦的徐清波教授以“干细胞,神经内膜损伤和血管组织工程”为题做了精彩报告。北京大学朱毅教授提出:“通过高同型半胱氨酸中sHE调控机制的研究,有望为高同型半胱氨酸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南京医科大学校长陈琪教授提出:“鉴于A类清道夫受体(SR-A)在巨噬细胞多种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SR-A对巨噬细胞功能进行调控,从而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疾病中的慢性炎症反应;SR-A可以作为调控慢性炎症反应的一个新的研究靶点,从而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出新思路”。香港中文大学黄聿教授以“脂肪-血管间的联系”为题做了精彩报告。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杜冠华教授介绍了血管新生的干预与调节研究。南台科技大学牛柯琪教授介绍了高压氧治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机制。此外,張丞圭、陳介甫、陈丰原、苏定冯、肖瑞平、張文勇、吴立玲、张幼怡、刘国庆、周专、关永源、陳勝咸、邹云增、杜军保、黎健、陈思锋、张志仁、朱依纯、胡清华、姚晓强、李贵荣、曾晓荣、姜宗来、缪朝玉、章卫平、余细勇、王伟忠、姬广聚、袁秉祥、崔建奇、吕延杰、李伯岩、孔炜、徐涌、孙兴国、戴贵东等42位教授作了专题报告。本次会议期间还进行了青年优秀论文报告评比,以鼓励两岸三地优秀青年学者在心血管研究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本届大会主席王宪教授在会议筹备和会议全过程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筹备组袁文俊、曾晓荣、林茂村、黄聿、王燕蓉、曹济民、朱广瑾、吴立玲、张幼怡、李学军、朱毅、孔炜、林丽和李凡等教授的积极性,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做好各项会务工作。本次会议无论是在学术水平,还是学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均达到了新高度。本次会议展示了我国心血管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风采,展现了我国心血管研究领域的前沿,展望了我国未来心血管研究发展的方向,会议推动了我国海峡两岸心血管基础与临床研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使我国西部心血管医学工作者与国内众多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与交流渠道,为我国西部地区心血管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本次会议还得到:赛默飞世尔科技、武田药品(中国)有限公司、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软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世界精密仪器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埃德仪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及拜谱有限公司的慷慨赞助。

张东泽 单世富 陶 虹
宁夏医科大学生理学系

中国生理学会科普平台

中国生理学会公众号

中国生理学会

地址: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78802 
Email:office@caps-china.org.cn 


© Copyright 2002-2024 中国生理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746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7127号